优美文章

« 返回上一级


从我自己的角度来叙述和总结一下“膜蛤”发展的始末。
1、萌芽时期(2014年以前)
“膜蛤”这个词在2015年后半年才正式流行起来的,而在2014年以前很少有人会想起一个已经卸任十几年的老人。但是“斥港记言”却是众人都有印象的一段视频。其中的“秃样秃森剖”流传最为广泛,而这十几年内大家说的最多的也就是“秃样秃森剖”,再没有别的什么了。
但是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以后的郑制背景使得人们的眼光开始转向了这位已经卸任的老人。曾经的“斥港记言”也在这时开始在网上一度遭到了封杀。越是如此,网民的好奇心越强。总之,人们熟知的视频和郑制背景为“膜蛤”的发展提供了萌芽的温床。
2、初步发展时期(2014年-2015年上半年)
首先想说的是,网民们开始喜欢玩梗,实际上从挖掘机到蓝瘦香菇,中间有不少的梗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,比较典型的有“妈妈再打我一次”“元芳你怎么看”“挖掘机技术哪家强”“doge精神污染”“德国骨科”“⑨”。这个阶段里,“斥港记言”里的个别一些其他语句也变成了梗。比较典型的例子像是“跑得快”“弹孝枫声”“溪芳国加”之类的。此外某两栖动物、腰带、黑框等特征也在这个时候被挖掘出来。举个两个例子,看看这个阶段是怎么玩梗的。
例1:有一对情侣,男的表面上很爱护女的,结果遇到了什么危险的事情,男的一下子就跑了。女的痛诉说:“我以为他会保护我,没想到他跑得比谁都快。”玩梗的人就会强调最后那一句然后加一个滑稽符号。
例2:当时欧洲有个国家的某地区貌似要闹独立,很多关心国际的人纷纷发表看法,唯有一个玩梗的人说了一句:“这样就多了一个他没有去过的溪芳国加。”
玩梗其实在某些程度上是一个正反馈机制,在玩梗前期上越玩越好玩,越玩花样越多。但同时,玩梗更像是一种快餐文化,单纯的一个梗长则两三个月,短则一两周,马上就几乎销声匿迹。因此,如果没有更多内容的输入,梗就会索然无味。
正是在玩梗这样强大的背景下,“膜蛤”开始了初步的发展,为后来的大爆发做了充足的准备。
3、大爆发时期(2015年9月-2016年年初)
标志着“膜蛤”大爆发的事件是2015年第四季度的“一棵塞挺”的使用和流行。
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充分准备,这个梗迅速流行,花样翻新。实际上,“一棵塞挺”并非“斥港记言”里的内容而是他09年视察国基②苑时的内容。于是,两段视频的言论相互结合,如挖掘机一般越来越多的词被挖出来。除了比较典型的几个标志性词汇,很多平常的词汇也被挖掘出,比如说“我没去过”“有必要”“把我”“惭愧”“念诗”“微小”“几百个”。由于梗的数量众多目不暇接,引发了“膜蛤”大爆发。此外,由于他年事已高,再加上“膜蛤”本身拉近了网民和他之间的距离,因此大家对他更多地是一种复杂的亲近感。这样大家又传出纷纷要给他“旭命”的说法;这件事又和当年“鸿祎男孩”事件联系,两者一结合又是一个梗。(周鸿祎不好意思借你名字用一下)
值得注意的是,“念诗”梗是在爆发阶段中后期发展起来的,影响力却超过了“一棵塞挺”。这两句诗在贴吧中只要出现第一个字大家就明白其中的梗点,所以会在2L接第二个字,然后就是一层楼一个字的接龙。这样不仅给发帖人增加了经验,还显得楼层很高。可是诗句只有14个字,于是后来又加上了六句成为了56个字。这都属于发酵出来的梗。
总之,这个阶段的梗数量众多,花样更多,以至于持续时间很长。
4、平稳时期(2016年4月-8月)
这几个月的时间里,由于没有新内容的引入,“馍铪”渐渐处于平稳时期,没有出现特别的高潮。当然最后一波高潮在Aug. 17th,原因大家懂。
此外,从2016年年初至今,百度、知乎对“馍铪”打击力度越来越大,很多“武馍”的贴吧全部被封掉,这个阶段更多的人呼吁以“文膜”隐晦地玩梗。于是网民也知道了“BLMH不可取”,纷纷转向“文膜”。
5、渐消时期(2016年9月-今)
这个阶段大家更多的是玩过后觉得腻味了,和很多梗一样已经失去了当初的新鲜感。再加上打击力度的进一步增大,很少有人主动地去翻新花样。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,很可能在2017年会鲜有人问津。